无标题文档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对当前本市汽车行业发展态势的分析和建议(摘要)

作者:经济预测中心 王惟靖、张亚兰

近年来,本市汽车行业发展态势弱于全国,重点企业发展承压,行业地位和未来发展均面临着严峻挑战,需要更好顺应科技和市场趋势,进一步调结构、优动能。

一、近年来本市汽车行业表现分析

行业规模利润持续收缩。规模看,5月本市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6.6%,增速落后全国13.4个百分点。前期快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也出现持续下降。零部件制造营收表现相对较好。利润率看,本市汽车制造业的营收利润率自2014年达到16.9%的高点后不断下滑,2020年首次跌破两位数、2022年首次弱于全国、2023年继续下探至3.9%。今年以来,本市汽车行业利润表现进一步下行,截至5月的行业利润率处于2.8%的历史低位。

市场销售整体低迷,出口份额出现下滑。销量看,全国上半年汽车销售同比增长6.3%。其中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32%。但本市汽车销量走势较为疲软,上半年本市新车销量同比下降19.6%,自3月以来降幅连续扩大。出口看,今年1-5月,本市汽车出口量在全国的占比下滑至14.5%。2022年本市新能源车出口占全国达37%的绝对高位水平,但今年3月以来当月出口份额明显下降,5月份额已下降至14.5%。

企业竞争格局快速洗牌。近年来,我国自主汽车品牌蓬勃发展,不仅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快速崛起,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同样发展迅猛。6月数据显示,我国自主品牌汽车零售量已占据当月国内市场份额的58.5%。但是,合资车企转型缓慢、销量下滑,面临着严峻挑战。据乘联会数据,2020-2023年主流合资车企的市场份额由51.1%逐年下降至34.5%,2024年上半年的份额进一步下降至29.9%,新旧汽车品牌正经历着全面洗牌。在洗牌过程中,本市上汽、特斯拉两大整车厂商均面临不小的压力。

二、本市汽车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市汽车行业缺乏新增长点。本市汽车行业以上汽、特斯拉和相关配套产业链为主,自主品牌布局偏少。上汽集团在新能源转型浪潮下,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均面临挑战。特斯拉产值基本达峰。而近年增长较好的自主品牌和新势力车企大部分在外省市生产。

国内竞争环境日趋激烈。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不仅新能源车持续对传统燃油车形成冲击,新能源车的内部结构也在快速变化。部分车企打“价格战”加快抢占市场份额,不仅未能促进国内市场整体销量的提升,反而对竞争对手、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均产生严重挤压。此外,车企过多投入营销、流量影响了行业的竞争生态。

国际贸易摩擦压力难消。欧盟委员会对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正式实施临时反补贴税。短期看,预计将对本市汽车出口带来较大影响。长期看,这可能会加速车企在欧洲本土化生产的进程。多家机构研判本轮加征关税对具备规模效应和供应链优势的车企影响有限。

三、相关建议

强化行业整体战略布局。发挥国资引领作用,通过合作、出资等方式,推动本市车企与国内外优质企业、研发机构等主体间的合作与交流,积极优化产业发展模式和全链条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的创新和管理能力。积极入资具备潜力的新势力车企,并推动原有产业链企业提供配套支持,强化本市汽车产业的整体战略布局。

做大汽车零部件产业。进一步关注本市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一方面发挥政府资源链接作用,在长三角和全国范围内,帮助有技术、有产品的零部件企业与整车厂商牵线搭桥,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另一方面支持企业基于现有产线和技术,开展产品升级和新品研发,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大力推动车企出海。鼓励并支持本市整车企业和关键零部件企业前往海外主要市场和潜力市场投资建厂,通过提供本地化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规避关税壁垒,同时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在保持对欧盟市场关注的同时,加大对新兴市场如东南亚、南美、非洲等地区的市场开拓力度,分散市场风险。

探索发展增量。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鼓励有能力的企业跨前一步,探索汽车的新产品形态。通过联合在沪厂商,开启尖端研发合作,探索打造飞行汽车等“汽车+低空经济”的产品前景。联合人工智能企业,加快研发车路云一体化的无人驾驶汽车,并在条件成熟时在嘉定、临港等地开展运营试点,进一步拓展汽车行业的运营模式。

[ 关闭 ]
 
 
  无标题文档
 
今日排行
 
   
 
热点分析
 
 
 
历史工作动态
 
       
无标题文档
     
主办: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 承办:上海中经互联网络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上海市华山路1076号 邮编:200050
电话:021-62589090

您是第7221588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