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经济预测中心 王惟靖
随着数字文明的加速演进,游戏产业的内涵与发展逻辑快速变化,不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对科技、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需要把握其“助推器”作用,进一步放大正向外部效应。
一、游戏产业的发展内核正发生变化
游戏对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正在上升。游戏产业的发展逻辑不断发生变化,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游戏伴科技而生。从上世纪50年代电子管时代图灵提出基于国际象棋的AI思想,到晶体管时代的游戏主机,游戏是技术验证的载体和技术变迁最积极的反应者。第二阶段,游戏促进科技进步。上世纪80年代,游戏开始承担推进技术升级与普及的功能,成为前沿科技的“试验田”。第三阶段,游戏赋能实体经济。在现代信息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游戏的科技和社会价值进一步凸显,游戏科技快速融入实体经济。
游戏与新兴技术相互促进。游戏与科技的结合愈发紧密。游戏是XR技术发展的最佳落地场景。扩展现实(XR)是构建元宇宙的技术底座,游戏作为元宇宙的“试验场”可以助力XR技术迭代升级。XR技术对游戏的赋能可以促进游戏产业的软硬件发展。2020年《半衰期:艾利克斯》拉动了上百万套VR头显的销售,帮助终端制造企业积累资源。AI技术与游戏产业相互促进,带动生产方式变革。2016年至今AI技术在游戏产业的应用已成趋势。AI能打破游戏制作中的“不可能三角”,带来更丰富的游戏生态,还能有效降低游戏内容的生产门槛,玩家交互为AI迭代升级提供数据基础。
游戏与跨领域应用加速融合。游戏正与医疗、教育、体育等领域加速融合。游戏+医疗中,除了通过游戏解决医学问题,数字疗法在国内医疗领域已初露头角。今年3月,数药智能的《注意力强化训练软件》成为国内首个针对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领域的“电子处方药”。游戏+教育中,《扫雷》本质是帮助用户熟悉鼠标操作。而除科普游戏外,不仅有平台通过互动游戏引导学习电脑编程,还有VR游戏被于教培。游戏+体育中,除了互动体育游戏外,各类VR运动游戏实现了游戏与体育的有机结合。VR游戏《节奏光剑》玩家的代谢当量分数为6.2左右,平均每分钟消耗已接近打网球。
二、上海游戏产业的领头羊作用加速显现
企业矩阵蕴藏潜力。随着中国游戏用户规模进入存量市场时代,游戏产业正转向精品化发展时代,为上海游戏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会。当前上海已形成从老牌企业到海外大厂等多类型的企业矩阵,其中米哈游更以优异表现打破了“中国游戏难出海”等观念。2022年米哈游旗下的《原神》海外收入在手游产品中排名第一,支撑米哈游成为中国2022年收入最高的手游公司。
圈内实力稳步提升。2022年全球和我国游戏市场规模出现数年来首次同比下降,但上海的游戏产业展现出较强的综合实力。2022年上海网络游戏产业实现1280亿元的收入,占全国收入的三分之一并实现2.4%的逆势增长。中国游戏产业年会上,上海的游戏企业在总十个奖项中分获四个奖项,数量为全国第一。出海方面,上海在2022年海外收入前十的手游公司榜单中占据了3个席位。
圈外影响不断扩大。科技领域,上海涵盖了VR、AI技术的企业,本土游戏企业也正加速相关布局,如莉莉丝2018年启动了自研游戏引擎的开发。医疗领域,波克城市的《快乐视界星球》获国内游戏行业数字疗法的首张医疗器械注册证,米哈游与瑞金医院联合成立“脑病实验室”并围绕脑机接口技术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教育领域,上海科技馆的《拼图寻鸟之旅》将鸟类科普知识游戏化呈现。文化领域,米哈游围绕戏曲文化推出唱段《神女劈观》在全球170余个国家和地区发行。
三、立足全局推动上海游戏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游戏科技的发展。一方面,发挥游戏科技与前沿技术共同成长的引领作用。加快感知交互、游戏引擎等底层技术突破,促进游戏与AI等前沿科技的融合发展,推动游戏科技与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另一方面,加大人才培育。促进游戏或技术企业与高校等机构的合作,以产促学、推动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
增强游戏跨领域赋能。医疗方面,筛选可能受益于游戏特性的医疗领域,鼓励医院与游戏企业联合开发数字医疗产品,从疾病筛查、治疗、康复等方面,推动游戏对医疗领域的赋能。教育方面,围绕工厂、医院、驾校等领域,以游戏为载体,促进XR技术与教育培训的结合。文化方面,鼓励文化部门与游戏企业合作开发“游戏+文化”产品,推动本市传统文化、党建精神等方面的文化建设。
建立新型游戏产业孵化器。利用AI技术突破的契机,鼓励大游戏企业联合国内科技企业开发游戏制作模型,构建生产成本较低、内容有保障的游戏制作平台。协调建立游戏产业孵化器,提供就业保障、场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重点吸引有意开发游戏但缺乏资源的应届毕业生、小团队等创新主体入驻,促进游戏工作室及新创游戏企业的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