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经济预测中心课题组
2022年,全球经济政治环境严峻复杂,出现了地缘冲突、超级通胀和史诗级加息,国内经济受新冠疫情影响一波三折,上海则走出了“平稳开局、深度回落、快速反弹、持续恢复”的V型走势。对当前经济形势,总的判断是国际增长乏力、国内迎来重启、上海持续恢复,但需要关注边际和结构变化。
一、国际层面的底层逻辑发生转变
增长之“困”。权威机构普遍调低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其中世界银行下调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至1.7%、IMF提出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低于2%的可能性正在增大,2%作为IMF界定世界经济增长和衰退的分界线,若达到2%以下增速则全球经济将面临近20年以来的罕见低速。
要素之“危”。受俄乌冲突影响,能源危机仍无缓解迹象,国际能源署指出欧盟在2023年仍面临近27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潜在短缺。同时,债务危机加速抬头,根据BIS的数据,全球40个经济体的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已从2020年初的79%升至90%。
产业科技之“争”。以美国芯片法案为代表的科技封锁还在不断升级,美欧对华战略协作日益机制化,全球跨国公司产业链供应链趋于缩短,弱全球化的产业科技再平衡明显加速。
总体来看,全球经济运行底层逻辑出现变化,过去出于“效率优先”考量,运行顺畅的能源合作、产业合作、科技合作遭遇逆流,超宽松财政货币政策快速转向,全球经济增长下行,并有可能陷入衰退,“冲突与安全”挑战不断加速。
二、国内层面的回稳向好态势已显
防控政策的“调整效应”。短期来看,由于防疫政策调整,全社会阶段性受到了冲击,但从元旦后恢复情况看,无论是出行还是接触性行业的恢复,都出现了较为积极的变化。
贸易投资的“虹吸效应”。根据当前权威机构普遍预测,今年国内增长有望达到5%左右,在全球占世界经济体量三分之一的经济体都有可能陷入衰退的情况背景下,5%的增长预期将进一步吸引全球贸易投资集聚。
刺激空间的“回旋效应”。当前欧美通胀依然严重,相比之下我国的物价水平总体稳定,货币政策具有较大的余地。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发展空间广阔。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和改革的空间依然巨大。
政策协调的“对冲效应”。2022年,各级政府出台了系列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进一步强调了要加强货币、财政、科技、产业、社会等各类政策的协调配合。各类政策的出台和优化调整,其成效都有望在2023年显现。
总体来看,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房地产市场对经济的拖累减少、美联储加息步伐放缓,2023年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将显著改善,经济增长将明显提速,成为全球经济的引擎。
三、上海快速恢复但需关注内外部变化
上海经济发展正在持续恢复。一是GDP增长快速恢复。单季来看,在各方努力下,三季度出现了超高速反弹,快于全国与疫情前的增长中枢。二是主要行业快速恢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7、8三个月均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规模以上服务业在6、7、8三个月均实现了较好的增长。三是外需出口快速恢复,全市出口连续4个月呈现20%以上的增长,其中汽车、蓄电池、有机化学品等品类表现亮眼,双循环的支撑作用充分显现。
短期需关注边际走弱与结构不均。一是行业缺单之忧,三季度单季的强势反弹主要受益于前期的补订单因素,二季度的订单缺口已在逐步显现。二是内需疲弱之忧,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弹的高度及持续性表明消费需求依然动力不足、基础不稳。此外进口方面明显弱于出口,且10月当月出现转负,11月降幅进一步扩大。三是外需收缩之忧,2020年疫情以来,外需出口对于国内的经济运行起到了明显的支撑作用,但从近期的情况看,在疫情、冲突、通胀、衰退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外需出现明显收缩。四是结构不均之忧,从工业和服务业相当于历史趋势的变动来看,当前工业已经大幅突破趋势线,而服务业距离趋势线还有一定缺口,表明当下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仍不均衡。
全年需关注影响经济运行的内外部因素演变。一是疫情的走势,放开国家的经验显示,疫情预计还会有所反复,从日韩的疫情数据看,两波疫情的间隔时间大概是4-5个月时间。因此,疫情冲击仍将对2023年的经济运行产生脉冲式冲击。二是信心的恢复,市场主体及居民信心的恢复,将直接影响投资、消费等经济动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2023年的经济工作要“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三是产业链与供应链的韧性,全球产业体系分化,产业链格局重塑,从基于成本、效率的“离岸布局”转向“在岸布局”“近岸布局”“友岸布局”。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短期会带来诸多挑战,再叠加疫情的反复冲击,阶段性、重点领域的的断供、断链仍要高度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