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绿色发展研究中心 郭昀昊 鞠学泉
航运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总排放的3%。在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国际共识背景下,其作为典型的全球化行业和传统能源使用行业,绿色转型需求迫切,低碳零碳燃料使用势在必行。2024年本市印发《上海市推动国际航运燃料绿色转型工作方案》,明确了临港新片区在服务绿色燃料中心建设和促进绿色燃料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任务。
一、航运气候转型酝酿绿色燃料产业变革
在全球逐步形成应对气候变化共识的背景下,航运业面临着来自国际组织和先行地区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新要求。
国际民航组织和国际海事组织相继通过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全球多个港口公布绿色海上航线计划,美国、欧盟、新加坡等地区对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的使用做出了具体安排。在多种海运替代能源选择中,绿色甲醇因兼顾中远期适用性、减排效果与使用成本平衡性受到行业高度关注,而航空业替代能源目前主要仅限于SAF一种,两者均成为绿色低碳产业的重要抓手和新增长点。
在“双碳”战略引领下,我国正成为世界航运绿色燃料转型的重心之一。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有关部门密集出台绿色燃料产业发展指导政策,支持先进液体燃料技术攻关、产业化试点和研发生产应用示范。本市高度重视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明确提出要推动船舶低碳化智能化,布局绿色燃料生产供应链,推动航运使用绿色燃料,建设国际绿色燃料加注、交易和认证服务中心,更好服务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整体看,国内航运绿色转型政策环境良好,产业基础扎实,已处在重大发展机遇期。
二、临港发展绿色燃料产业具备独特优势
临港发展绿色燃料相关产业具备多项独特优势,产业链前景广阔。从需求侧看,作为全球航运重要节点的上海港,2030年绿色甲醇需求预计达100-150万吨,临港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可满足船舶绿色燃料就地集中快速加注服务需求。从供应侧看,有关港口便于海上外来绿色燃料供给就地存储使用,临港成为本市绿色燃料供应枢纽是必然选择。从配套服务看,临港具备成熟的LNG加注服务能力和经验,同时具备自贸试验区跨境贸易和金融便利,国际船舶加注使用绿色燃料交易结算相对方便灵活。
近年来,临港积极布局绿色燃料生产能力,航运绿色燃料研发和生产能力正初步形成。稳步推进加注服务能力建设,LNG“船到船”加注作业实现常态化,成为全球第二大LNG加注港,2024年完成全国首单“船-船”绿色甲醇同步加注业务,绿色燃料加注服务种类和能力居全国前列。加速谋划国际能源交易平台,组建国际油气交易中心,完成国内首单LNG跨境人民币结算,与国际机构合作建设全球首个船用甲醇交易平台,市级层面推动建立氢基绿色能源交易平台并落地临港,国际绿色燃料交易中心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强化国际国内产业交流合作。2024年先后与汉堡港、瓦尔帕莱索港、奥克兰港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建绿色航运走廊,牵头成立绿色航运产业联盟,国际国内产业链交流合作双循环格局逐步构建。但与此同时,临港绿色燃料产业在本地生产供应、金融服务保障、标准规范体系、技术市场条件等方面仍面临一定挑战。
三、思路和举措建议
一是内扩外引构建生产供应网络。充分挖掘本市生物质资源潜力,加快储运设施新改造工程,形成绿色燃料供应保障和设施条件,确保按期达成产能目标。积极协调市外生物质资源,支持本市企业投资布局相关生产项目,建立稳定供应机制。
二是上下协同提供金融服务保障。加快氢基绿色能源交易平台落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绿色燃料交易和定价平台。面向绿色燃料船舶多场景开展风险评估研究和保险产品设计。探索绿色航运跨境/离岸金融服务。
三是多方协作完善制度标准体系。鼓励相关企业、院所积极参与绿色燃料国内国际标准制修订,抢抓发展主动权,提升国际话语权。积极招引国际权威认证机构入驻临港,支持本土机构拓展绿色燃料检测认证业务,加强人才培养,提升行业聚集度和能级。
四是重点发力加快技术研发应用。支持绿色燃料技术路线研发攻关,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高校开展相关实验和试产项目。推动行业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整合全产业链力量,以产业基金、绿色债券等多种形式加大研发投资力度,加速技术转化应用,促进上下游良性互动。
五是积极稳妥推进国际交流合作。落实双边港口绿色航运走廊合作计划。鼓励龙头企业“走出去”,在域外拓展资源网络,支撑未来绿色燃料使?需求。多渠道与欧盟碳市场加强沟通,努力推动绿色燃料检测认证标准互认,提高绿色燃料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