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 者:张嘉怡,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 创新发展研究部 当前,“双碳”目标的提出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各领域前沿技术迭代突破驱动产业加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市场环境、产业政策和规模化发展等多重挑战。上海传统能源基础雄厚,新能源前沿技术创新能力突出,应把握“微笑曲线”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强化颠覆性技术创新策源、构建专业服务高地,推动上海从“技术研究实验室”跃升为“技术?规则?服务”三位一体输出的新能源产业中枢。 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面临多重形势挑战
 国家能源安全刚需升级,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由于全球供应链格局深度重构、国内产能供给矛盾突出等多重因素叠加,新能源产业进入“技术驱动代替规模扩张”的发展阵痛期,面临市场环境、政策体系及前沿技术规模化应用等多重挑战。 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市场消纳不佳。全球地缘政治风险持续升级,欧美技术封锁与贸易壁垒形成双重围堵,企业出海发展普遍面临准入限制等本地保护主义掣肘。同时,国内新能源产能过剩与需求萎缩并存,市场消纳能力不足,企业内卷现象严重。 产业补贴政策退坡,监管政策弹性不足。2025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明确取消光伏、风电保障性收购,电价全面转向市场化交易,短期内将冲击企业收益,加速行业洗牌。与此同时,重点领域监管严格,如氢能仍套用危化品管理框架,不利于前沿技术落地应用。 前沿技术商业化程度低,盈利能力较弱。前沿技术面临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断层,一方面技术效能不及规模化应用标准;另一方面,受土地性质、准入认证等因素限制,新能源前沿技术应用场景较为受限。同时,技术经济性偏低,成本竞争力难以建立,企业持续高研发投入但规模化降本路径缺失。 新能源产业技术加速突破,应抢抓产业变革主导权
 新能源产业技术加速迭代突破,光伏高效组件、长时储能电池、可控核聚变等前沿领域持续取得重大进展。“十五五”期间,前沿技术有望释放更多市场潜力,驱动新能源各领域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跃升。 风光突破效率极限。N型电池与异质结电池技术、背接触电池技术等结合,展现出更高提效降本潜力,正逐步替代P型电池成为光伏领域主流电池产品。深远海风电规模化开发进程提速,上海深远海区域风速较近海提升15%-20%,风能优势显著,成为新增长极。 绿氢加速场景渗透。受欧盟碳关税(CBAM)政策影响,传统灰氢面临高额关税,倒逼企业加速绿氢制备转型。绿氢应用场景更加多元,加速从交通向工业脱碳领域渗透,绿氨/甲醇、氢冶金等成重点方向。 聚变走向工程验证。多路线聚变能源进入工程验证期,如能量奇点研发的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洪荒170”将于2027年建成,实现从实验室到商业化原型机跨越,成本控制成为后续核心攻坚方向。 储能强调安全高效。全钒/锌基/铁基液流电池、钠电及固态电池等技术加速迭代,创新势能不断释放。储能系统电压等级跃升、能力损耗与度电成本不断下探,降本增效能力显著,加速实现规模化。 上海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若干建议
 上海新能源产业增幅快,可控核聚变、氢能储运等领域创新优势突出。在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驱动上海市用电总量持续攀升、本地清洁能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下,应更加重视新能源产业布局发展,聚焦“微笑曲线”两端,以前沿技术创新策源、高端服务生态构建为双引擎,将技术储备转化为标准制定权与服务辐射力,成为技术创新的“大脑”与服务产业链的“枢纽”。 一是强化前端技术策源,加速新兴技术创新应用。聚焦深远海漂浮式风电、异质结叠层电池、可控核聚变等前沿技术,建立“企业?院所?平台”协同研发机制,加速关键装备组件核心技术的国产化替代,构建全链条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加速前沿技术商业化验证,形成“实验室?中试?产业化”全链条转化路径。强化数字技术赋能能源创新,推动AI算法在风电尾流优化等场景深度应用。 二是培育后端科技服务,拓宽高附加值服务市场。健全新能源服务产业扶持政策,围绕细分领域建立监管框架与标准导则,引导新能源服务产业有序发展。主动对接碳市场多样化需求,推动节能环保、检验检测等机构转型拓展碳业务,拓展碳排放核算、碳资产管理与碳金融衍生服务。构建海外市场支撑体系,在中东、东南亚等重点区域设立新能源企业服务网点,组建?出海护航联盟”,更好服务新能源企业“走出去”。 三是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做好产业全周期政策支持。参考借鉴广东、山东等率先发布的区域配套细则,立足超大型城市能源转型特征,结合上海自身的新能源发展状况、电力市场情况和用户电价承受能力,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配套细则,为电价入市提供平稳过渡的制度保障。优化监管政策体系,研究制定绿氢制备、氢能储运、燃料电池汽车推广等配套政策,弹性适配氢能等重点产业发展。强化国际技术合作与标准对接,推动固态储氢检测认证、漂浮式风电设计规范与国际互认,提升国际技术话语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