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 者: 夏明嘉,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 经济预测研究部,高级经济师张伟丽,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 经济预测研究部主任,高级经济师
 侯正泽,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 产业发展研究部
 知识产权服务是促进智力成果权利化、商用化、产业化的新型专业服务,也是助力高校、科技企业等创新主体实现科创成果效益最大化的关键,对上海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多措并举建设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本市知识产权服务业快速发展
 机构数量和行业规模稳中有升。2024年,本市共有知识产权代理机构超2000家,其中专利代理机构360余家,同比增长近7%;全市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7.9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超10%。 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有所升级。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从代理申请向转化、运用、保护等全链条延伸,如首单数据产品知识产权、植物新品种权质押融资、全市场化增信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落地;在全国率先试点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等。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完善“1+1+X”统一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开展专利代理机构信用综合评价工作,建立海外知识产权纠纷预警信息平台和应对指导机制。 尽管上海已有一些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在专利运营、知识产权融资、保险、信息服务(如检索软件和专利分析)等方面开展了相关业务,但从整个知识产权服务市场来看,主流业务仍是申请、诉讼等传统服务,知识产权咨询、运营等高端环节的服务较少,服务质量也有较大提升空间。 进一步推动本市知识产权服务业提质增效的相关建议
 一是加强资源统筹,拓展需求空间。用足用好服务业创新支持、专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等政策,鼓励企业购买知识产权专业化服务。聚焦主导产业,强化重点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引导高校、龙头企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立产业知识产权联盟,鼓励机构面向三大先导产业拓展知识产权战略咨询、规划等高端业务。深化长三角专利代理一体化合作机制、长三角集群产业跨地域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工作机制,共同探索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新模式,加快完善知识产权跨区域交易机制,激发长三角创新发展动能。 二是完善标准体系,优化市场环境。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分级评价体系,完善行业信用评价、质量监测、诚信公示和失信惩戒等机制,提升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水平。鼓励行业协会牵头针对本市重点科技园区、高校、科技企业等创新主体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培训,提升创新主体对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三是培育品牌企业,打造示范标杆。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支持品牌机构参与相关展会活动,宣传推介服务模式、发展经验和成功案例,促进知识产权服务的供需双方对接。支持机构特色化发展,鼓励大型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构建全链条一体化服务模式、牵头建设综合服务平台,开展信息服务、情报分析、争议解决、知识产权集中托管等专业化、多元化服务;支持中小型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运营、知识产权证券化等特色化、精细化服务。加强品牌认证和宣传,强化知识产权服务头部机构、诚信专利代理机构等评比机制的宣传工作,支持知识产权服务业企业参加“上海品牌”认证及各类质量认证,提升机构的市场认可度和采信度。 四是强化要素保障,释放市场潜力。人才方面,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参与专利代理师资格考试、全国知识产权机构专利检索分析大赛等专业比赛。适度提高专利代理师考试门槛,鼓励机构提高代理师执业标准。发挥人才职称评价制度和高等学科教育作用,加快培养急缺复合型、国际化知识产权服务人才。资金方面,对提供知识产权托管、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知识产权维权、商标品牌培育等服务的机构给予一定支持。政策方面,持续推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加快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利转让、知识产权交易等运营模式创新,强化相关政策支持和保障。 五是拓展国际交流,提升辐射能级。积极开展国际活动、承办国际大会,增强上海知识产权国际论坛、上海国际专利商标服务与产品展等活动影响力,探索设立知识产权服务业专项论坛。持续深化国际合作,吸引更多境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在沪设立常驻代表机构。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在企业产品出口、服务外包、境外设展、海外投资、品牌输出、专利纳入标准等活动中提供专业化服务,支持信誉良好、运作规范的机构到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优化?外维权服务体系,提升涉外专利审查效率,助力企业开展海外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