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3月18日宣布在基准利率维持0至0.25%不变的同时,决定购买3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并再次购买8500亿美元房地美和房利美发行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总体向市场注资1.15万亿美元,救市意图非常明显。美国在向全世界经济体透支未来流动性的同时,也让全球面临新一轮的通货膨胀。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以供参考。
在前不久举行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美国和欧盟之间的分歧,最终使得美国决定单枪匹马继续实施自己的经济刺激计划。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3月18日宣布在基准利率维持0至0.25%不变的同时,决定购买3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并再次购买8500亿美元房地美和房利美发行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总体向市场注资1.15万亿美元,其救市意图非常明显,就是希望借此来压低按揭和其他消费者的贷款利率,最终期望能够实现刺激消费、重振美国经济的目标。美国在向全世界经济体透支未来流动性的同时,也让全球面临新一轮的通货膨胀。
一、美联储救市透支未来流动性
美国救市政策主要包括先前的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以及奥巴马12月初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即美国将启动规模空前的基建投资,以创造至少250万个工作岗位,市场预测这些投资需要5000亿至1万亿美元。巨大的财政开支需要通过发债来筹集资金,但是这些债券如果完全通过市场来吸收,一方面可能导致对私人投资的挤出;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财政的发行成本。因此,此次美联储打算参与财政部的国债发行,通过财政赤字的货币化最终化解这些问题。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
1、给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
目前美国的利率水平已经降低到有史以来的最低水平,美国11月CPI同比上涨1.1%,美联储基准利率从5.25%一路调降到了0.25%,几近零利率的市场状况实际上封杀了美联储进一步放宽货币的空间。除非美国将来的通货膨胀率下降到0.25%以下,否则美国的实际利率可能已经为负,美国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已经被用到极致。美联储量只好增大货币发行量,试图缓解信贷冻结的现状。
2、压低利率降低国家负债压力
美联储此举等于大举发行纸币来提高信贷供给,因而会降低美国家庭和企业要支付贷款及其他主要贷款的长期利息。美国正在通过制造通胀来“赖账”,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债务国,截至2009年2月美国未偿还国债高达10.76万亿美元,其人口总数为3.0552亿,按此计算其人均负债达到3.5万美元。由于债务是以美元计价,随着美联储大肆印刷美元,美元贬值也就意味着其负债所对应的实际财富将大大减少。
3、维持美国国债市场的稳定
美联储出手购买美国长期国债,有助于增加对国债的有效需求,弥补国债市场可能出现的供求缺口,以遏制美国新增国债收益率显著上扬,从而避免存量国债市场价值显著缩水。对投资者而言,美联储购买美国国债短期内的确有利于美国国债的保值甚至增值。
维持美国国债市场的稳定,降低美国政府的融资成本,以帮助美国经济更早地从危机中摆脱出来,是美联储决定购买美国长期国债的根本原因。
4、“补充”财政收入
滥发美元意味着黄金、原油以及大宗商品的价格暴涨。而世界上黄金目前总量估计在3万多吨,美国就有8100多吨,其控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有3200多吨,加起来占了世界的1/3,黄金暴涨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美国。而原油更不用说,拥有世界2/3原油储量的中东国家,都在美国掌控之中。一旦恶性通胀来临,仅此两种商品的价格的暴涨就能给美国带来难以想象的巨大利益,加上它在农产品等一些重要的大宗商品领域具有的垄断供应地位,足以支持它走出次贷危机的泥潭。
但值得重视的是,所谓的国债本来就已经是财政赤字的体现,美联储再度购买国债,等于进一步用赤字为赤字来买单,其实质含义就是通过开动印刷机来把钞票注入市场,以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如此大规模的债券购买量,很明显美联储唯一的资金渠道就是开动印钞机大肆印造美元,而这就意味着数以万计的美元纸币即将充斥全球市场,引发的后果将是美元的大幅贬值和物价的疯狂上涨。随着其他发达国家的不断实施经济救助计划,使得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进入以美国为主导和设计的新一轮的金融发展泡沫。
这样的举动显示出美国在透支未来流动性举措上已经到了疯狂的境地。其结局,或者真得实现救市成功,让美国经济犹如神助般起死回生,或者就是更加悲惨的结局,那就是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并存,成为宏观调控政策难以医治的癌症——“滞胀”。
二、美联储救市对我国经济层面近期的主要影响
美国财政赤字的货币化相当于财政的救市成本由美国全体国民和持有美元资产的其他国家共同承担,相当于对这些个人和国家征收了通货膨胀税,全球面临新一轮的通货膨胀,这样的形势对于世界的经济稳定发展来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1、滥发美元给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带来挑战
作为大量美国国债的投资国,美国的货币滥发行为必然会摊薄中国既有投资品种的实际价值,最终会伤害到中国的经济利益。中国持有的全部美元债券估计早已超过1万亿美元,占外储规模的一半以上。而2008年末中国已持有7274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并成为美国政府的最大债券国。随着美国今年过万亿国债的发行,势必将使美国国债价格出现明显下跌,中国近期购买的国债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亏损,而美国政府也无法完全控制政府财政赤字飚涨的情况,从而恶化政府财政状况和政府信用,并使国债违约风险增加。
美国大量发行债券救市,如果没有货币政策的支持,美国国家最终可能会面临破产的风险。大量的财政赤字如果由货币扩张来部分承担,政府的救市负担将会转移,而美元又是主要的国际货币,能够把救市的负担转移到其他国家。美联储救市政策公布以后,美元汇率急转直下,对欧元汇率从决定公布前的1.31美元附近暴跌至1.35美元下方;美元指数暴跌4.1%,创24年来最大周跌幅。作为世界货币,需要美元币值稳定,需要美国增强政策约束,不能采取过度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但是美元作为一国的主权货币,别国很难干涉,一旦遇到经济问题,美联储就有内在扩张的冲动,别国只能承担美元贬值的损失和风险。美国的货币政策和美元国际地位相悖,是国际货币体系稳定面临的大挑战。
2、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面临调整
面对世界经济新一轮通货膨胀的来临,世界各国经济决策部门极有可能会做出一些战略性的调整,比如选择逐步降低美元投资比重、至少在增量资金上选择黄金等大宗商品投资等。这样的投资方向变化,也会给相关领域的市场价格变化造成影响。
由于美元汇率在近期的走低,国际资金已经大举涌入大宗商品市场。据美国商品交易委员会CFTC公布的最新数据,上周国际基金增持原油期货和期权净多单增加1.8万手。同样,在黄金、铜和主要农产品上,基金也是类似的操作。其中,黄金净多持仓增加0.75万手、铜净多增加0.1万手、小麦增加0.82万手、大豆0.9万手。在玉米上,基金态度更是发生180度转弯,从大幅减持转向增持。
受基金大举买入的影响,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强劲反弹。上周,CRB商品指数从211.31点上涨到226.08点,一周上涨7.11%。同期,纽约原油期货表现最为抢眼,反映现货的5月主力合约、以及反映投资者预期的12月合约,涨幅均超过了10%。商品市场另一大主力品种黄金,则成为美元避险资金的关注焦点,国际金价在刚刚过去的一周剧烈波动,从最低884美元上拉到952美元,意欲冲击去年3月创下的历史纪录高点。此外,基本面相对稳定的铜和农产品,上周也取得不俗涨幅。
在美国经济日趋衰退的大前提下,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这种走势无疑反应了对美元贬值诱发通胀的预期,以及对全球经济进一步放缓忧虑下的避险需求。美国在确认经济增长之前,会一直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贬值将是长期趋势。一旦美元持续贬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会再次上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