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展望
 
股市正在拼装变局图

 

虽说股市习惯于炒作概念,但中国最大的概念不是经济景气度,而是体制改革,而股市真正的变局有待方方面面的改革来拼装

 

今年年初,福卡对股市走向的判断是“上半年低迷,下半年被激活,整体斜率向上”(参见2014年第10期《福卡分析》、《2014股市离散、斜率、波段》),如今它正在逐步被兑现——经历上半年的持续横盘,股市7月份开始雨过天晴,久违的上涨大有点燃下半年行情的苗头。

 

实际上,近期行情的转暖主要反映当期的一些重大变化,如GDP趋稳、PMI指标趋好、货币政策强刺激……这些经济与政策层面的变化,确实给股市增添了不少信心,也再度成为股市炒作的重大概念和一剂猛药。不过,这些因素并没有反映股市的格局性变化,也非决定股市的根本所在。虽说股市习惯于炒作概念,但中国最大的概念不是经济景气度,而是体制改革。金融危机后唯独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也唯独中国股市长期低迷,“经济好、股市差”早已成为一大中国之谜。即便是2014年作为改革之年,概念频出,但股市依然苦战2000点保卫战。股市春风之所以长期不度玉门关,说到底就在于体制改革还没有到位,基本格局并未扭转。经历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股市依然没能甩掉造假、赌场、操纵、圈钱的帽子,当下的股市依然反映着旧体制中最顽固、最恶劣的一面。虽说IPO制度改了又改,“三高”发行似乎解决了,但新股爆炒的老毛病有增无减,涨停板的限制又让股民们“望涨兴叹”,即便侥幸买入,也遭遇上市后的财报突然变脸,普通散户还是逃脱不了被坑的命运,笑着数钱的还是制度变革之前的那波人群,股市制度之恶只是换汤不换药。

 

可见,当下股市依然反映着体制上的种种劣根性。

 

一、股市异化为政治性配置的场所。中国股市之所以背离世界常态,就在于股市的本质异化了,通过其他方式搞不定的事情都习惯性地拿到股市上来搞定,即通过股市圈钱来满足各种政治性诉求,以至于股市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例如,国企要圈钱,扶贫帮困要圈钱,开发中西部要圈钱,国企改制、整体上市要圈钱,金融核心要圈钱,房地产要圈钱,创新也要圈钱,已经圈了钱的人还要再融资圈钱。IPO虽然一度暂停,但近三年内股市再融资规模竟超过万亿,已然超越了IPO融资的规模,而且还有上百家城市商业银行等待着上市圈钱。结果,股市就像是块韭菜地,谁都想进来割韭菜,涨一波割一波。这样的股市无法反映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基本诉求,而是异化成各行各业、各部门、各区域不断圈钱、?血、政治摊派的游戏,也难怪行情始终无动于衷。

 

二、靠行政摆平的逻辑注定搞不定股市的积弊。一直以来,市场都将解决股市积弊的希望寄托在证监会身上,尤其寄希望于出现一位英明神武的证监会主席。然而,从尚福林到郭树清,上任时都被捧成救世主,卸任时又被骂得狗血喷头,因为问题还是那些问题。事实上,不是证监会主席们无能,而是带着镣铐跳舞的监管层也只能搞左平右衡,始终无法真正触动股市的本质。证监会既是监管部门,又是行政权力部门,其内在逻辑决定了工作状况的最好境界就是反应政治本质——左平右衡,在既定框架下平衡好各方利益,而一旦要砸碎现有架构,就等于要砸碎现有的利益链条,其阻力何其之大?于是,摆摆平几乎就成了证监会难以逾越的如来佛掌。年初重启IPO的效果就是显而易见的,证监会误以为只要把IPO的理由和排场弄得够堂皇,股市就不会有负面反应,又能平衡好圈钱的诉求,而这是典型的掩耳盗铃、鸵鸟行为,因为各种矛盾只会日积月累,不会自然退场。

 

三、国家经营股市的积弊太深。中国股市的问题可谓是罄竹难书、积重难返,而如果从中国股市出发的原点角度看,其国营性质似乎难辞其咎、难以回避,国家在股市上的参与程度过高,就难免偏离市场化配置的轨道,变了味的股市对市场来说就是索然无味的鸡肋,股市信心也就无从谈起。诸如社保基金、中央汇金之类的国家队,本意是想通过入市来稳定市场,但其精准地抄底、逃顶又在与市场博弈,无形中干扰了市场,加之形形色色的股市腐败等,屡屡被玩、倍感沮丧的股民们纷纷被逼到销户的绝路上。而且大量的国有股权本身就是压制股市上涨的定时炸弹,一旦涨了,市场就面临着国有股权可能减持带来的泰山压顶。除此以外,股市腐败更是腐败链条中最复杂的一环,即通过寻租变相转化为股权,进而上市、洗白、套现,各种并购重组也成为藏污纳垢之地。

 

事实上,股市长期的低迷不仅反映了上述三个层面的劣根性,而且还是改革滞后种下的因,长期低迷是对虚假改革的报复,对增量改革的报应。为了让风险可控、稳步推进,渐进式、摸着石头过河依然是改革主基调,然而步子太小有时候反而掩盖了改革本身的成色,在试错与纠错的过程中,反复研究、征求意见、暂停实施让股市改革充满假性,以至于市场失去耐心。而在渐进可控的原则之下,也习惯性地先解决改革增量问题,暂时回避存量问题。然而,量大面广的存量问题才是矛盾最集中的地带,一味地延缓存量改革无法让股市真正破局?也无法带来真正的大牛市。市场行情只好以长期的“破罐子破摔”,对股市改革的迟缓报以无声的抗议。一个鲜明的佐证就是,中国股市行情与金融改革严重滞后相匹配。金融市场化改革虽然反复在提,但与实体经济的需求极不匹配,利率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放开、金融领域的国民待遇等问题还有待落地,金融改革的严重滞后直接限制了金融资源在不同领域的有效流通和优化配置。如金融国际化进程的迟缓限制了外资进入国内资本市场(QFIIRQFII的额度限制,阻止了外资推高A股行情);国内的金融市场化不足也引发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进而推高金融领域的利率水平,吸引着影子银行、理财产品趋之若鹜,就连股市资金也被波及,出现了股市行情与影子银行、理财产品强负相关的关系。影子银行、理财产品一火爆,就虹吸大量的股市资金弃城而逃,纷纷投奔金融理财,结果出现“理财热、股市冷”的跷跷板效应。几千亿的理财产品竟然能够轻轻松松地挑动几十万亿规模的股市神经,其背后的根源就在于股市也在反映着金融改革的严重滞后。

 

虽然股市弊病依然如故,个别甚至变本加厉,然而这一切正在走到头,股市新规则、新变革已经在上半年露出风声,如沪港通、注册制等。当下的股市似乎正进入最后的临门一脚,但股市的改革与变局就像射门,没有充分的抢断、传球、盘带,就无法有最后的胜利。因此,股市变天的形式既不是单点突破(如上一轮大牛市的股改),亦非全面开花(如5·19的井喷行情),而是在各种层次改革不断推动下,拼装出股市未来的大变局。(摘编自《福卡分析》2014年第32期)

[ 返回 ]
 
 
  无标题文档
 
今日排行
 
   
 
热点分析
 
 
 
历史工作动态
 
       
无标题文档
     
主办: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 承办:上海中经互联网络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上海市华山路1076号 邮编:200050
电话:021-62589090

您是第7122546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