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展望
 
钱荒股灾露出改革“真面貌”

    表面看来,此轮“钱荒”是外部冲击导致的“紧头寸”,根本上却是改革不到位的必然结果

    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不断创出新高的货币供应量时,谁都没想到在这样一个流动性泛滥的地方居然会闹起“钱荒”。然而,“黑天鹅”往往就这样毫无征兆地降临,不但搅浑了货币市场的一池春水,而且还煽动“蝴蝶效应”,让股市“一夜回到解放前”。尽管表面上政经态势都远优于金融危机爆发之时,但“钱荒”、股灾接踵而至至少说明形势超复杂,且另有隐情。面对市场的恐慌,股市崩盘论与中国经济崩盘论纷纷“崛起”,“第三次金融危机”的论调甚嚣尘上,那么“钱荒”究竟会不会引发中国版的金融危机?

    回答这个问题,先要看同业拆借是如何变异引发“钱荒”的。总体来说,同业拆借之所以成为“钱荒”的导火索,根本原因在于银行创造过剩。商业银行实际上玩的是“十个坛子二个盖子”的游戏。打个比方,10亿存款中有2亿存款,8亿贷款,如果8亿贷款回不来,则成了坏账,但总存款数不变。但银行实际可支配资金只有2亿,一旦有人提款的额度超过2亿,银行就面临倒闭,这时就需要拆借。因此,同业拆借原本是调节金融机构流动性缺口,但现在金融业却把缺口当作赚钱的“切入口”。一方面,管理层对银行放贷的方向和数量监管趋严,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另寻套利空间;另一方面,利率非市场化导致场外资金普遍紧缺,高利贷盛行,这就给了信托、银行理财“趁火打劫”的机会。可具有高回报率的贷款项目一般期限较长(2-3年),而投机资金却很现实,青睐“短频快”,于是银行灵机一动,通过“资金池”方式来变通,这就使得短期理财产品兑付需求大幅增加,而同业拆借则充当了“救火”的角色。如此一来,银行既可以迅速放大杠杆,做大资产,又可以绕开额度控制和杠杆限制。2010年以来,银行总资产杠杆虽在下降,由22倍下降到2013年一季末的20.5倍,但同业杠杆比例却从3.6倍上升至4.7倍,兴业银行更是由4.7倍上升至6.7倍。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让商业银行为之疯狂,一起将银行理财产品推至巅峰。仅5月份96家银行就发行了3305款个人理财产品,环比增长18.8%。而同业资产规模也创出新高,一季末银行同业资产规模为32万亿,占总资产规模的23%,同比增长28%。可这种短贷长投的模式本质上是击鼓传花,需要后续资金不断跟进,一旦某一环节的资金出现问题,极有可能引发整体爆仓。

    按经典的金融危机七步曲:拆借利率飚升??挤兑风潮??本币贬值??外汇储备缩水??央行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救??外国资本廉价收购本国资产??国内资产产权大转移,从经济萧条的迹象来看,似乎中国已经向金融危机迈出了第一步,然而,这一逻辑并不适用当下中国的现状。毕竟,经典金融危机是资金出现全面紧缩,而中国整体流动性良好(据央行公告,截至6月21日,全部金融机构备付金约为1.5万亿元,完全可满足正常的支付清算需求)。眼下的“钱荒”不过是有关部门面对金融体系愈发扭曲的现状,有意发起的一场“挤泡沫”运动。因为,“影子银行”已经构成中国货币自我循环的主平台,而其不断自我膨胀的过程,也是风险“雪球”发展壮大的过程。什么是“影子银行”?最近网上疯传的段子对此有趣解:某开发商想融资,接受14%的贷款利率,于是中间人收4%中介费,银行收4%佣金,通道费1%,做成5%利率的理财产品卖给老百姓,于是乎大家都赚钱,只有傻子承担风险,这就是“影子银行”。开发商收益为30%,除去14%利息,净赚16%。老百姓按7%贷款买房,租金回报率为2%,收益为负5%,可房产增值10%,所以账面资产赚5%。于是大家都赢了,这就是“中国梦”。由此可以看出,房产持续增值是这座“纸牌大厦”得以维系的关键,一旦市场对房价预期出现拐点,这座看似华丽的大厦也将面临倒塌,而躲在阴暗处的各路“黑天鹅”将接二连三跳出来恶化市场预期,引发一场巨大的金融动荡。这就是为什么管理层提前在金融领域大搞“肃清”运动的根本原因。

    然而,这种行政式的管控真的管用吗?导致“钱荒”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市场化改革呆滞不前、竞争不充分、要素配置不科学所致,同时反映出有关部门对天生具有原罪的金融遏制严重不足。事实上,扭曲的市场+错误的政策早已为今天的危机埋下种子。一方面,注水救市的政策导致信贷投放过多。金融危机爆发的头几年,世界范围内的央行都纷纷注水救市,中国也不例外,四万亿刺激政策下去,直接让银行资产规模加速膨胀(2008年年底M2仅为47.5万亿,而今年5月已达104.21万亿)。另一方面,利率呆滞导致信托挑头的理财产品过多。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而不动”,可实体领域资金饥渴已等不及改革来理顺市场关系,以致高利贷盛行,进而吸引金融体系的廉价资金纷纷借道理财产品“雁过拔毛”。然而,能量是守恒的,两个过多终归要爆仓,因此,当下的金融风波并不是某个行业的过错,本质上金融业只是共犯,反省的应该是整个社会,而不应该是有关部门“手握真理的板子,痛打不听话的屁股”。

    化解当下金融乱象的根本前提在于市场化改革到位与管控模式科学化升级。“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本意是去杠杆化,挤压融资平台,逼迫资金流向实体,进而调结构,解决“融资热、实体冷”的“货币空转”局面。然而,在市场化改革没有到位的背景下,一方面,融资不平等导致的利率位差依然存在,这意味着套利空间短期内不会消失。另一方面,挡在民间金融机构面前的“玻璃门”没有去除,市场依然是非充分竞争,银行将仍然是“伪市场化+垄断”下的怪胎,可以凭借其特殊身份进行套利,只不过方式和手法将更加隐蔽、巧妙而已。毕竟,资本是不讲道德,只讲利润的,“哪里利润高,资金流向哪里”是全世界资本的共性,有关部门希望通过行政手段引导资金流向中小企业和三农等,实在有些一厢情愿。因此,以为抽紧银根就能把资金逼向实体,这同放松银根资金就会流向实体经济一样是个伪命题,因为相应的改革前提并没有到位。

    针对金融机构野蛮创新而导致的“钱荒”,尽管管理层下定决心“纠偏”,但面对其可能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央行也不得不做出适度反应,这从另一方面也进一步证明世界已被货币劫持的普世性。毕竟,调结构、市场化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可一场大的金融风暴却很可能即将被引爆,有关部门也只能采取渐进的方式理顺市场机制。正如历史上期望根本解决政治问题必走“共和”之路一样,要解决当下的金融风波,也只能是在政策与对策以及创新式破坏之间寻得矢量求和。(摘编自《福卡分析》2013年第26期

 

[ 返回 ]
 
 
  无标题文档
 
今日排行
 
   
 
热点分析
 
 
 
历史工作动态
 
       
无标题文档
     
主办: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 承办:上海中经互联网络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上海市华山路1076号 邮编:200050
电话:021-62589090

您是第7091722位访问者